中國人的”早教”心態(tài) 早教就是早學習?
在上海書城里,一位年輕爸爸拿著一本有測試孩子比較數(shù)字大小和念兒歌的《1歲寶寶智力測試》說:“我孩子已經(jīng)11個月了,可以讓他先看看測試1歲寶寶的智商書。”
他提的書籃中,還躺著幾本同一類型的幼兒智力開發(fā)書籍。
通常剛滿1歲的孩子多半剛會開口說話,念兒歌肯定是不行的,但這位爸爸卻野心勃勃的認為這些有非常鮮艷圖片的IQ測試、培訓的幼教書,應該會吸引孩子的注意,他會先給孩子做測試后記下分數(shù),再按照書本,讓兒子來學習語言、數(shù)學、邏輯、感受、運動、觀察、社交能力,然后再做這些測試看分數(shù)能否提高。
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父母對“早教”的觀念-就是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,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。于是,孩子們在一歲以內(nèi)開始認字,三歲以內(nèi)開始學外語,3~6歲的孩子85%以上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。
只有在閑暇時,人才會思考學習
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入小學時,從學校帶回來一張表格要父母填寫,其中有一項要填孩子的“強項”,朋友想了很久,不知道填什么才好。
因為孩子說老師講的“強項”,就是別人不行我行的地方,可是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早教班里學會了彈鋼琴、畫畫、語文、游泳、計算機、英文、唱歌、跳舞、下棋……
所以,當大家都學得“一樣多”時,比的就不是那由學校和補習班教出來的“技藝”,而是“不一樣”的特質了。
而這些“不一樣”的特質是什么?
是人格特質、學識內(nèi)涵、工作態(tài)度、邏輯思考、想象創(chuàng)造能力……
希臘文中“學?!币辉~之意是“閑暇”,因為希臘人認為,人只有在閑暇的時候,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。
的確,能力的培養(yǎng)是需要留給孩子“閑暇”時間去咀嚼所學,讓父母用心觀察孩子不同的反應和變化的,是急不得的,須花時間去等,讓其慢慢地累積養(yǎng)成。